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坠机事件发生之后,全球各大航空公司不约而同启动一项安全新规:驾驶舱内必须时刻保持两人。也就是说,如果其中一名飞行员需要上厕所,则必须由一名空乘人员临时进入驾驶舱代替,决不允许出现单独一人的情形。
这样安全规定源于此次空难非正式的调查报告,有消息称,患严重抑郁症的安德烈亚斯·卢比茨在客机失事前曾单独驾机并把机长锁在驾驶舱外。
航空业长期以来都在争议一个话题:即飞行员是否应该过度依赖技术的作用?但颇具讽刺意义的一点在于:此次坠机的空客A320,拥有全球最安全的飞行纪录,也是首款采用全新数字化飞行控制系统的飞机,可这套系统还是没有阻挡飞行员疯狂的举动(至少现在来说是这样的)。
911之后,全球航空业重新思考了“安全”的新定义,美国部分航班上还配备了相应的空警,同时在驾驶舱硬件方面进行升级,比如此次失事的A320航班的驾驶舱门能够抵御人力或小型武器的冲击。但与此同时,航空业还在抗拒更多技术。
比如远程控制,从理论上讲,航空公司的飞行监控中心或者机场的控制中心能够实时监控到航班每一刻的实时飞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可以远程夺回飞机的控制权,让飞机安全着陆。但这种从技术角度讲不难实现的操作却不容易投入实际运用。

首先,在现实情况下,航班和远程控制中心之间传输数据成本高昂。实时数据传输的成本航空公司和乘客都无法承受。因此航空公司并不能实现对空中航班实时监控。
此外,远程夺回航班控制权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很多航空公司一再拒绝采用该技术的主要原因:一旦不怀好意的人掌握了系统漏洞,取得了航班控制权,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福布斯英文网站航空与物流记者丹·里德撰文指出了这种担忧:对飞机实现(哪怕是暂时性的)远程控制,其面临的最重要阻碍,是一个哲学问题:就算机器在统计数据上讲聪明过人,就像谷歌认为汽车会比人更智能一样,“你又如何证明它会更加安全呢?”
这看起来的确是个难题,但站在整个航空业发展与IT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与技术的不断融合是真正的趋势。因此,综合运用人与机器的智慧,才能不断提升航班的安全系数,推动航空业的全面转型。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纯干货!BBC的数字化媒体转型记
为了迎接奥运会转播,BBC不仅重建了其数字化产品,还对360个在线业务职位进行了重新规划,由此削减了25%的成本。受影响的员工中有三分之一将转移到位于Salford的媒体城。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
IT才是史泰博转型电商的最大功臣
作为全球最大的办公用品公司之一,史泰博正在启动新一轮的转型计划,根据最新一季的财报:史泰博今年计划关闭北美地区140家门店,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电子商务,其电子零售平台staples.com发展迅速,财报显示,二季度的销售额上升了8%,而支撑这个平台发展的核心力量,则是IT部门。
-
2014年零售商胜出秘诀
2014年,零售商将优先建立一致的跨渠道品牌体验,包括移动客户端、网络和实体店,销售人员将能够利用移动设备提升店内的参与度。零售行业预计将在2014年经历一次脱离传统POS系统的转变。
-
CIO不能错过的十大开放数据案例
Gartner Inc研究副总裁Doug Laney指出:企业不仅在想法设法地把数据货币化然后直接卖掉,他们也在从公开的数据源收集信息以建立基准,开发预测指标,为他们的分析增添另一维度,甚至进行一场场头脑风暴。